2016/08/04

高登的音樂學習理論 Music Learning Theory by Edwin E. Gordon


撰稿:劉佳傑

愛德溫高登博士Edwin E. Gordon (1927-2015),是美國現代極有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家。從上個世紀1950年代開始,他長期投入幼齡兒童音樂能力、兒童發展與音樂教學理論的觀察研究,在1980年出版的“音樂學習路徑:一個現代的音樂學習理論”一書 Learning sequence in music: A Contempo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 (1980) ,完整的闡述了有別於傳統方式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奠定了他在近代音樂教育上重要的地位。
鑒於傳統方式教學所遭遇到的許多困難,高登從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找出適用於音樂教學的關鍵程序。像是聽先於說(這也是鈴木教學法的精神),發出聲音先於正確發音,片語先於句子,意念先於語言,這些語言學習的過程,都被高登拿來對應於音樂的學習,並發展出實際的教學程序。
高登理論基本上有兩個重要的觀念:

聲音認知Audiate 接受聲音並在頭腦裡形成意義
這個專用詞是高登從Aud(聲音) Ideate(想,得到想法)兩個字根結合而成的。聲音認知在音樂活動當中的重要性,就像想法在語言活動扮演的角色一樣形影不離。
這個專用詞的內容有:
   音樂的聆聽需要在頭腦內形成音樂的認知
   沒有經過認知的聲音,就像是鸚鵡學語一樣沒有意義,而且學習困難。如果依照傳統方式,啟蒙就立刻讀譜並練習重複的動作,結果可能會出現錯誤而無法自我察覺,甚至難以修正的情況。因此聲音必須在大腦內經過認知的過程,才能繼續進行其他的學習步驟。
   認知的內容是調性語法與節奏語法
概念認知必須在語言語法的脈絡當中才能理解,同樣聲音認知的內容,也有相應的語言語法脈絡,以西方音樂系統而言,就是調性與節奏的語法。在聲音認知的過程中,用西方音樂系統的語法引導兒童認知,可以在以後學習樂器時直接運用這些語法。高登理論中,認知主要是聚焦在調性與節奏上。調性的認知包括調性、結束音、調性音功能,節奏的認知包括拍子(拍數)、大拍子、小拍子(細拍子)、旋律的節奏。

※合乎自然的學習路徑Sequential Learning :類似於語言發展的學習路徑
幼兒語言能力形成的過程有以下階段,
1.聆聽。在母語的環境中不斷的聽,會受到語言感覺的薰陶。
2.發出聲音。開始發出的是無意義的聲音,然後才會比較準確的模仿聽到的詞彙。接著慢慢的開始發覺某些詞彙有特定的意義,並且開始嘗試使用這些詞彙傳達訊息。
3.思考/對話。累積了一定的詞彙,幼兒逐漸從詞彙的組合找到自己的想法,然後開使與其他人對話。
4.閱讀/書寫。在上述思考對話能力成熟以後,我們才會考慮讓他閱讀或寫字。我們會先練習以經熟悉的詞彙,再學習不是很熟悉或新的詞彙。

運用在音樂學習上,與語言學習的路徑對照是這樣的:
語言 詞彙
音樂 詞彙
1. 聆聽
1. 聆聽
2. 說(字/詞)
2. 唱,朗誦,律動,彈奏
3. 思考/對話
3. 聲音認知,即興
4. 閱讀
4. 閱讀
5. 書寫
5. 書寫

從這個過程表我們知道,不管是學習樂器或一般音樂教育,學習音樂必須遵循合乎自然的學習路徑Sequential Learning,有豐富的聆聽經驗及與身體動作結合的嘗試,經過聲音認知的引導,才能達到認知音樂的層次,並且接下來順利的進入到閱讀書寫的階段,正確的掌握音樂的意義。

了解了高登學習理論的基本想法,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理論對於現在的教學,有很大的技術性的幫助。如果老師遵循這個理論教學,兒童要在樂器上完整演奏一段音樂,困難將會大大的降低。

不過我們要了解,音樂學習理論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在調性系統下養成的認知基礎,在聽大小調音樂才能發生聽想,遇到其他的音樂時,這套認知系統是受限的。


想進一步了解的高登音樂教學理論,一定要讀這本:
聽懂音樂,彈對就簡單了:全新解讀高登音樂教學理論
新書已上市,歡迎至各大通路購買






更多內容可至:高登音樂學習學會

相關閱讀




Related Posts:

  • 鋼琴老師的秘密: 為什麼我的學生們大多願意去練習?鋼琴老師的秘密: 為什麼我的學生們大多願意去練習?: 記得從前曾經探討過為什麼學生不愛練習? 學生不愛,或者是不願意主動去練習已經是許多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因為孩子不練習對於家長而言,就意味著上課沒意義浪費錢、沒有興趣、沒有時間、甚至是可有可無或是沒有必要。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 關於練習的課題是很...… Read More
  • 理想的課堂時間分配方式 撰文:劉佳傑 習慣的做法 第一本課本上完了,換第二本、第三本繼續進行。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上課模式。有實際教學經驗的,都了解看完學生彈的作業,修正錯誤,再加上細部的修飾,帶領音樂表情,大約就要6~10分鐘。同一課本繼續學習新的歌曲,帶著學生熟悉旋律,有些地方還要教他們怎麼練習,又要5~8分鐘。因此在一種課本,進行同類型學習有可能達到15分鐘的長度。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現在正在上課的幼童,他們在經過一段大約3-5分鐘的時間後,學習的持續力… Read More
  • 絕對音感的好處與壞處 本文原同步發表於鋼琴喜歡了小提琴博客 音感與絕對音感 音感是人類天生具有的能力。生活中我們非常需要依靠它接收資訊,在學習音樂上更是重要的基本能力。 關於音感,琴童家長討論最多的是“絕對音感”這個議題。 百度的絕對音感詞條是這樣的: 絕對音感具體指不需要基準音就可以分辨一個聲音的具體音高。這種能力大多數為先天具有。這種能力在普通人中很難得,可以說是萬里挑一。 舉例來說,就是聽到一個每秒鐘震動440次的聲音,能夠馬上說出音高名稱是l… Read More
  • “傳統”的老師原文作者:佛雷斯特金尼Forrest Kinney發表在 https://forrestkinney.com/the-traditional-teacher-some-encouraging-words/ 翻譯:劉佳傑 如果你忠於古典,覺得學習音樂必須遵循傳統路線, 你應該要向巴赫學習。 請注意,巴赫那時的音樂學習與教學, 是沒有什麼樂譜可以看著彈。 所以“傳統”的音樂教學, 請同時教導學生改編、即興、創作! … Read More
  • 為什麼不能像以前那樣的練習 孩子學琴,家長應該知道的事 撰文:劉佳傑    本文同步發表於鋼琴喜歡了小提琴博客 學習樂器必須練習是不變的道理,有了練習才能進步。 而練習這件事,是學習樂器的剋星。要學習就不能不練習,但要練習多半孩子就不想學習,或即使坐下來練習也心不甘情不願,交差了事。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感到困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像以前那樣的練習? 這主要有時間精神的壓力,與內容不適合兩方面的因素。 孩子的負擔變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神練習 首先我… Read More

2 則留言:

  1. 請將文中的Auditate 更正為Audiation。高登博士合成的詞,根據其原文字義,在本人所譯的相關專書中,都譯成「聽解」一詞。聲音認知與該詞的字義沒有關聯性。

    回覆刪除
  2. 感謝您的留言。這裡先做更正錯誤,文中將Audiate 誤植為Auditate。Audiate是audiation的動詞。
    用法可參見Gordon Institute其中Audiation一文:
    https://giml.org/mlt/audiation/
    我們用認知一詞,主要是強調音樂的理解,有相當程度的具體性,明確指向音樂的內容。這在我們下一本書中,有關聽能力的部分,還會詳細說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