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30

琴鍵之外 高登於美國國家鋼琴教學大會2015講稿


美國音樂教育家艾德溫高登,應邀在美國國家鋼琴教學大會National Conference on Keyboard Pedagogy發表演講稿。(2015/7)

Beyond the Keyboard
Dr. Edwin E. Gordon

Lombard, Illinois 2015
July 30, 2015

翻譯:劉佳傑

我接觸到高登理論的時間不算早,至少在學校期間,都不曾聽說這個理論。

後來因為要解決教學的困難,經過搜尋找到了高登的音樂學習理論,才知道已經有學者提出完整的基礎理論研究,涵蓋了從嬰兒、啟蒙到樂器學習過程,並且基於音樂本質,結合心理、行為、語言各領域知識的整體理論。

高登開始提出音樂學習理論,已經是40年前的事了。我感到納悶的是,除了幼教與學校音樂教育有相當的應用,在樂器教學的範圍,高登的學習理論幾乎沒有引起討論。

逐步應用在教學之後,我了解到之所以甚少在教學領域裡被討論,是因為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嚴重缺乏清晰可遵循的道路。研究理論的人,沒有足夠的啟蒙初學教學經驗,而從事基層教學的老師,沒有機會接觸理論,加上教樂器總是“閉門”教學,發表意見又擔心顯露出自己的不足,長久缺乏公開交流討論的習慣,使得樂器教學的新應用,呈現一片蠻荒的世界。

如果你的學生都是天資聰穎,屬於人中龍鳳的,那麼高登理論對你幫助不大。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大多面對資質正常的學生,甚至有少部分存在些許的學習困難。要幫助這些學生渡過難關,最後學會樂器、享受音樂,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基本條件,規劃一個適合的學習方式──肯定不是只有看課本學彈奏的方式。

在這裡我要再一次說明高登音樂教學理論的重要價值。首先,它是解決學習困難的最佳解決方案,所有教學上遇到的難題,只要依循高登提出的學習路徑:1)聽,2)唱歌和吟唱,3)聲音認知(audiate,原譯為“聽想”)和即興,4)讀譜,5)寫作,幾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從另一個層次來看,高登的學習方法有助於發掘音樂的深層美感,連結音樂與人、身體感覺、認知與情感,這是音樂教學更高一層的意義。以高登教學理論看來,培養深層美感完全可以從啟蒙開始,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彈奏無時無刻都流露著發自內心的美感與自信,並且散發著一股迷人的特質。

高登推廣了40年的音樂教學理論,演講裡還不斷諄諄提醒“改變”的重要價值,顯見即使在美國,依然有許多老師在面對新的觀念和方法時裹足不前。我認為理論與實務的中間,還需要更多的橋樑連接,才能產生好效果。我們即將出版《整合學習,樂器教學的新方法》,希望成為建造橋樑的開端,這裡運用高登的教學理論,合理落實在實際的教學方法,有具體的圖表步驟讓老師按圖索驥,使得教學的創新不再是重重困難而令人畏懼。
同時也希望這篇譯文,給所有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            *            *

琴鍵之外(譯文)

大家早。我很高興受邀參加這個的會議。雖然我不是一個成就卓越的鋼琴家,但我對鋼琴教學有長時間的興趣。因此,我相信很多人跟老師學鋼琴,鋼琴老師通常以他以前學習的方式教,而不是根據客觀學習理論和當前的研究。我並不是要批評,我希望分享給大家,一些許多人可能不熟悉的概念。我期望你們能受到啟發,認真思考鋼琴教學的方法,也許能鼓勵你們在教學中接受一些新概念。我的演講比較短,留下時間回答問題。我是個非常執著熱愛教學的教授。

我要從語言講起。學習語言和學習音樂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使用語言作為類比,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我即將解釋的,關於學習音樂的內容,特別是鋼琴教學。

有五種語言能力的詞彙(階段)。按照發展的順序,他們是聽,說,想,讀和寫。每個程序都是為了學習下個程序所必備。我必須強調聽要優先。這是根本的。如果沒有一個穩固的聽力,其餘四種能力只能在邊緣發展。想想看以下的事實。縱觀歷史,人類曾經使用30,000多種語言,但目前只有6,000種留存。原因是只要有一代的成年人,不用多,只要一代不給新生代和幼兒聽這種語言的機會,一種語言就面臨消滅。而6000種語言中只有200種是能書寫的。

沒有豐富的聽能力、說的能力發展,能準確發音就會受到限制。我們注意到,許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把“like, you know, basically, I mean, whatever, awesome, and incredible.”這些詞語掛在嘴上,但這不具備什麼意義。這些用字,反應了他們聽的經驗狹隘不足。令人擔心的是,社會正在失去我們語言遺產的豐富,並且由於相同的忽視,我們的古典和巴洛克音樂遺產也處於危險之中。

有五個相應的音樂能力詞彙(階段)。按照發展的順序,它們是1)聽,2)唱歌和吟唱,3)聲音認知(audiate,原譯為“聽想”)和即興,4)閱讀,和5)寫作。與語言一樣,聽力是鋼琴教學和所有音樂教學的基礎。不幸的是,在傳統的教學中,聽是被忽略的。當忽略聽的重要性時,音樂和語言面臨的危機是相似的。


最糟糕的是,鋼琴教學常常從第四階段開始。學生通常直接開始看樂譜,而前三個準備階段則被繞過。大部分學生因此遭受挫折,也就不奇怪了。老師似乎都覺得,學生們可以自己在心裡知道樂譜所呈現的音樂,實際上這樣的能力很難達成。想像一下,面對著電腦鍵盤,輸入一種完全不會的語言…,學生在按下琴鍵時,不知道聲音的樣子和意義,就是這個感覺。至少可以說,這種機械反應是無法刺激學習。只有有計劃的引導聽力,才能使鋼琴學生在讀譜時,能夠學習更多的音樂內容,而不是按下正確的琴鍵而已。

在說明第二和第三個能力階段之前,我要再說一下聽能力的重要。你可能會問學生應該聽什麼?一句話,就是聲音脈絡的相同和不同。從聽見聲音,而能辨別聲音與記憶中存在的差異,這將推進未來整體音樂能力的發展。語言具有語法,同樣的音樂則具有調性和節奏的脈絡。例如,大調和小調構成調性基礎。調性中的停止音(resting tone / 譯注:主音),決定了其他圍繞它的音。大調的感覺是停止音(主音)do,小調的感覺是停止音(主音)la。這可以直接從音樂理論教,但只有在正規教材之外,給學生有系統的豐富聽力經驗,才能連結意義,並且維持聲音認知能力。如果學生能在彈奏鋼琴和讀譜時,意識到音樂語彙脈絡,這與人們在說話和閱讀時,自然想起語法的方式類似,那不是很好嗎?

節奏脈絡又是如何?拍子之於節奏就像調性之於旋律。拍子可以是兩拍的,三拍的,或複合拍子。在鍵盤教學中,音準要求不是那麼嚴格,而穩定的節奏卻是重要的。令人遺憾的是,世界上大多數學生的節奏都表現不佳。如果沒有拍子 感覺,例如大拍子macrobeats和小拍子microbeats互換的認知,以後將成為瓶頸,因為豐富細微的表情,都必須在這些基礎之上。就像獲得像調性感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聆聽,培養節拍感最好的方式也是如此。但是,就節奏而言,還有更重要的。我將在第二階段,談談屬於此階段的活動:唱和吟。


剛才我用了脈絡這個詞。它主要屬於聽力的範圍。相對的,第二階段的基礎則是內容(content),包括唱、吟並結合動作。內容是由簡單的音型和節奏型,用不同的調性和拍子呈現,而不是單獨的音符。音調音型由2-5個不同音高組成,通常為三個音。節奏型通常包含兩個以上的大拍。以2/4拍子為例,大拍是四分音符,小拍是八分音符。

要靠著教字母拼音(而不是教詞語),而能懂得語言是不切實際的,但每個音用字母來學習(),如此幫助認知音樂,卻是有意義的。我們在思考時藉助詞語,認知聲音則是藉由音型/節奏型。換句話,音調音型(tonal pattern)和節奏型(rhythm pattern)就是音樂的詞語。學生經由唱出音型和停止音,來學習認知音調(短旋律)。事實證明,用移調唱法,也就是大調以do為主音,小調以la為主音,然後結合拍子清楚的節奏,這種唱法是最有效的。學生通過吟唱音型,在大拍子和小拍子之間的感覺互換,來熟悉節奏型。這些學習最好是依循客觀的難易程度分級來進行。不要期待學生直接把譜拿起來,就能唱出全部的音樂,甚至把還沒學過的都能唱出來。

在帶領學生吟唱節奏型之前,他們應該要試著把節奏做出動作。如果沒有感覺節奏,或是用身體表現出來,而靠著理論的理解去做,要準確唱出有穩定速度和拍子的節奏型,是不可能的。在沒有穩定速度的情況下,會產生趕拍子、拖慢、拍子不穩,音的長短也會不規則。學習節奏的動作,要從放鬆的動開始,在充足的空間讓身體持續的運動,先不管是否跟上拍子。只有建立肢體空間的自由感之後,身體擺動與音樂韻律才能配合起來。唯有節奏能使句子呈現藝術性,機械式的數拍子是不行的。

第三個音樂階段,是聲音認知和即興,這些事在教學時通常會被省略。它的重要性並不比亞於前兩個。事實上,它在音樂能力的長遠發展中可能更為重要。在我繼續之前,我認為有必要為那些可能不了解含義的人,說明聲音認知是什麼。

在音樂裡,聲音認知就像說話時的念頭與思想。這是一個吸收和理解聲音的過程,這過程並不一定能完全具體顯示,可能是在過去的某個時候聽到過,或者偶爾聽到過。聲音通過認知變成了音樂,就像語言一樣,是在心中被轉變並賦予意義。加諸於這些聲音的含義,因環境背景而有所不同,也會由於不同的人,賦予不同的含義。不論是讀譜彈奏、創作或即興演奏音樂,音樂家在吸收並理解聲音的同時,一定會進行認知,不管這些音樂聽過或沒聽過。如果認知聲音後而不能即興是可能的,但不先認知聲音,則絕對無法即興。隨著各位對聲音認知的理解,我現在將繼續包括在第三個階段的即興。


當年輕學生被帶到第三個階段時,理想情況下他們已經能簡單的即興了。及早嘗試即興其中一個好處是,它使得嚴肅而耗時的讀譜教學,變得不是那麼必要了。真的是這樣。試試看!這個過程很簡單。學生彈一個旋律型、樂句或更長的段落,彈完後給他們看這段彈過的樂譜。這時老師告訴他們剛才演奏的旋律看起來就像他們看到的譜那樣。根本不用花很多時間去搞清楚的調號,音高和音符長度等等繁瑣理論。在必要時,做簡單的標記補充就夠了。學生們應該從讀譜學習更多的內容,而不是學著把譜看懂而已。令人驚訝的是,當完成不看譜的即興彈奏時,學生們會以不可思義的速度,將一切轉化成他們所學到的知識。

關於和弦,包括和弦組chord patterns,三和弦與和弦進行樣式chord progressions。和弦組由兩個或三個和弦組成。和弦進行則較長,它連接和弦組或和弦模組的部分。幾個連續的和弦進行形成了旋律的基礎。讓學生熟悉一些和絃組及和絃進行樣式,當進入第三個階段時,能幫助學生在彈奏旋律時做出即興。即興不一定在旋律上,但和弦組和進行樣式一定用得上。只用主和弦,屬七,四級,大小三和絃,就足以使學生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興趣。

當以這種方式學習和弦時,它們不是一個一個單獨教的。女高音聲部中有哪些音,男低音有哪些音,轉位又是怎麼回事,都沒關係。當一個和弦縱向移動到另一個和弦時,建立的音響才是至關重要的。你可能要問:普通音樂理論作什麼用,其實就是教音名和相關知識而已。這(和弦組和進行樣式)是音樂的文法。它是有意義的,但應該在適當的時機教授。它(音樂理論)不是教學生去學習知識的細節或內容,而是將學習到的東西做出更豐富的詮釋。你知道,文法是等到學生已經學會聽,說,想,閱讀和寫作一種語言之後,才開始教授。

即興常常與臨場改編混淆不清。所謂臨場改編是拿熟悉的歌曲,在沒有樂譜可看的情況下彈奏。即興則更複雜。即興可以不靠符號記譜,在一個熟悉曲調的和弦進行上,彈出不同的旋律,或是利用熟悉的曲調配上特別的和弦進行。即興演奏者常常將旋律改以不同的調(例如,從大調改為小調),或以不同的拍子(將其從二分割拍改為三分割拍)演奏。有趣的是,即興被一些不了解的人稱為臨場改編。實際上,沒有認知和絃進行,才是臨場改編的演奏者。

我已經搶先開始了第四個階段。我將閱讀樂譜過程描述為第三個階段的一部分。簡而言之,真正的閱讀記譜符號的能力,是為符號帶來實際意義,而不是當作一種從符號中獲取理論知識的手段。讀譜不管在哪一個音樂階段,都是整體音樂素養的發展關鍵,但要得到這個成果,用眼睛閱讀以外,還要連結聆聽。

人們普遍相信,如果不教學生讀譜,他們就無法學習音樂。不懂的父母會這麼想,不幸的是,一些老師也認為是如此。不可否認,讀譜的能力很有用,但這並不是音樂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按照文法規定的寫作會干擾創造性的思維,樂譜也會對聲音認知造成干擾。


樂譜還有其他限制。例如,所謂的節拍或拍號都是。它們是數學測量記號,與音樂如何表現關係甚遠。事實上,我們對於1650年到1800年之間符號如何轉變到拍號的解讀,知之甚少。甚至我們可能完全誤解也說不定。

此外,我可以說音樂中最明顯的部分,例如樂句表現,是不能被標記的。的確,有速度標記和圓滑線,但不同的音樂家通常解釋各異。同樣指揮一首布拉姆斯交響曲,Arturo ToscaniniBruno Walter對於某些地方的詮釋,就有相當驚人的差異。然而,兩人都確定他們正確地解釋了樂譜。記譜是主觀多於客觀的。據我所知,光看曲譜是不可能知道巴哈怎麼演奏他自己的音樂。這個情況我必須說實話,從樂譜上我是無法學會切分音的。老師必須示範給我看,並且告訴我就這樣彈。演奏家能夠把所有樂譜的記號,轉換成聲音加以認知,但卻無法百分之百的記錄下來他們聽到的全部音樂。

最後,我們來到第五個階段,寫作。當學生可以認知和讀譜時,他們發現學習寫譜並不困難。讀譜通過聲音的認知之後,自然而然就可以接著寫譜了。很難想像,使用傳統方法教讀譜,學生在編寫樂譜時,幾乎都像個音樂文盲。如果教他們用聲音去認知樂譜,情況則相反。無法把認知的聲音記下來,會阻礙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

容我宣讀一下一百年前Harriet Ayer Seymour女士的一段話。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前瞻觀察,顯示今天不明瞭聲音認知與當時情況是一樣的。以下段落摘自“如何思考音樂”的序言和第一章。它是為1910年的新音樂評論而寫的,並由G. Schirmer1915年出版。


 在音樂方面,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樣,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沒有思想的,以致於無用的工作。本書的目的是喚起那些只埋頭彈奏音樂的人,在彈奏音樂之前去思考音樂。想法必須始終優先於現實。“思考”這個詞並沒有充分表達聽和聽力的內在過程,但它似乎在英語裡是最適合描述的詞語。

在學生心中能生根發展的,是他們所理解的東西,而不是老師想要傳達的。根據我的看法,實際上沒有所謂的鋼琴課程。鋼琴只是我們表達音樂創意選擇的一種樂器。音樂本身就在腦海中,因此它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心理訓練。成千上萬的音樂學生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地放棄了,因為他們從未被教過去思考音樂。

在結束前,我必須承認變革很困難。變革是存在危險的。有人說,樹立敵人最快的方法,是嘗試改變某些事情。你可能會覺得,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冒著職業風險。當我回顧過去所做的一切時,似乎也只能如此,沒有其他方式。改變的正面影響終究超過負面影響。所以我要大膽邀請老師嘗試改變,那麼危險呢?跟隨天賜幸福,到時自然會為你打開一扇門。

如果各位可以接受,我會提出這樣的建議。不要突然做出很大的改變。保持你目前的教法,同時先引入一個新概念。如果你喜歡成功,變化將自然而然地發生。擁抱他們,享受著學生的學習和渴望的愉悅。可以肯定的是,你會因為和學生一起學習成長,感到無比歡喜。

祝你們教學成功、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