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如何激發數位世代的學生學習鋼琴


作者是南西田中

作者將電腦網路興起後出生的孩子,分成:
千禧世代,出生1981-1995
Z世代,出生1995-2010
受到數位科技的影響,不管是心智狀態、注意力、工作習慣、使用工具與社交方式,現在的孩子與以前大不相同,因此老師如果能理解這個現實,採用相應的方式,才能符合現在的需求,讓學生保持學習。
如果我們再擴大一點觀察,每一個人,包括老師與家長何嘗沒有受到影響?
教學要改變,必須從老師本身的工作方式開始,現在就檢視一下自己的教學課堂中,利用移動設備的時間比例是多少?

以下是原文翻譯
How to Motivate Piano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Age
Nancy Tanaka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今天的學生,將是明天的領導者。他們出生在一個快節奏、依靠科技的世界,這個世界正在我們眼前迅速改變。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以10年,甚至20年前同樣的方式在教學?這是激發學生學鋼琴的最好方式嗎?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些問題,瞭解一點新世代的孩子:
Z世代是誰?他們的語言要如何溝通?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上個世紀的練習

我們的老師都認為練習是最重要的,但它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我們不能每天在學生身邊指導他們做練習,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練。更沒有把握的是,如何讓學生在一周的時間持續保持動力,直到下一次上課那天。
一直以來(現在仍然如此),練習是孤獨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很無聊。有時孩子們在練習中遇到瓶頸,感到沮喪,然後就放棄,直到下次上課前都不再練習。
於是父母不得不嘮叨,“練習”變成了一種不愉快的經驗。成了另一件造成負擔的家務事。
不只如此,練習還必須與許多其他的課外活動搶時間,所以我們必須使它足夠有趣,成為一個優先事項。這些其他的競爭活動通常是非常社會化的,比如體育、俱樂部和班級。但我們稍後會回到這裡。


這種傳統的練習方式,對於今天年紀小的學生來說越來越難了,“練習很無聊”的哀嚎,開始蔓延。
雖如此,我們還是要仔細看看這些學生,找出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這樣我們就能找到有效激勵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從此能夠激勵學生。

1. 他們是數位世代的原住民

千禧一代(出生於1981年至1995年)被認為是“數位原住民”,他們是隨著科技的崛起而成長起來的。
我是千禧世代,我出生在一個沒有臉書和觸控式螢幕iPhone的世界。我記憶中的DVD才剛被淘汰了(它幾乎已經跟VHS錄影帶一樣沒用了!),另一方面,Z一代的大多數人(出生於1995-2010)剛好進入這個時代,從出生之日起就受到觸控式螢幕、即時通訊和智慧手機的轟炸。
他們不知道沒有這些科技的世界。
77%Z世代人,喜歡使用科技來完成他們想做的事。他們大部分使用Youtube或社交媒體來認識這個世界,Z世代三分之一的人會尋求線上課程來幫助他們學習一些東西。

解決方案

你知道 Z世代在電腦和移動設備上花了41%的時間在學校外面嗎?
對於10年前的千禧一代來說,這個數字只有22%
與其想辦法扭轉這個現象,要他們做這做那,讓他們遠離螢幕,不如在他們熟悉的媒體上與他們一起活動,並充分利用科技。既然他們都要上網,為什麼不讓它更有幫助呢?
有很多方法可以補充他們的作業練習,比如使用應用程式進行讀譜、音樂理論和聽力訓練,以及提供單曲音樂和教育遊戲的網站。
我個人最喜歡在YouTube上給他們提供一些很棒的視頻來激發他們的靈感——希望他們上癮,發現一些他們想在流覽時瞭解的更好的東西!有了像Better Practice 這樣的練習應用程式,你可以將這些視頻、連結和樂譜收集到一起,這樣他們就可以輕鬆地連上這些資源,花更多的時間練習!

2.快速消化,快速轉換

這個情況大家已經都知道:Z世代的注意力時間短暫。
他們生活在一個永無休止的交流和更新中。然而,還有一線希望:他們不僅可以快速地從一個事物跳到另一個事物,而且因為它們可以非常迅速地消化資訊。
Snapchat是一個流行的訊息應用程式,其中的每一條消息在10秒或更短的時間內消失。即使在10年前,這也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如果Snapchat來煩你,只要點擊一下!它就永遠消失了。如果影片很無聊:點擊!換下一個(永遠消失)。如果練習樂器被感覺是無聊的,結果……(點擊!永遠消失),你就明白了。
這也是贏得孩子的時間關鍵。
孩子們放學後有成千上萬種活動:體育、舞蹈、輔導、玩耍、家庭作業,音樂練習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這常常被看作是“選擇性的”(比較之下,體育活動或課輔必須按時參加)。如果不是必須的,或者他們想做的事情(玩耍、上網等),要他們主動去做就變得非常困難。

解決方案

我們沒辦法規定學生的練習表,解決辦法就是讓練習成為他們想做的事情(或至少是他們不排斥做的事情)
注意力時間短和資訊的快速消化,可以是另一種的學習方式。不必要求每天做一次長時間的練習,或者當作一件重要的大事來安排學習(這可能是非常令人畏懼和乏味的),將不同的練習內容,分散在不同的領域,是比較好的。
短時間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經過證明,比長時間心不在焉更有效率。這個想法告訴我們,要在練習作業上提供多樣的安排,這樣如果他們在一種作業上進展不順,他們可以馬上跳到另一種作業,做了一陣以後再跳回去。例如:給學生同時布置線上樂理遊戲,與樂理作業簿練習。
要求他們完成幾種不同程度的視奏APP。讓他們在學習之前,先看別人演奏一段樂曲的視頻,或者在YouTube上找到他們最喜歡的樂曲演奏。感覺時間過得變快,意味著他們將更投入在練習中,而且持續更長時間。如果他們被困在一件事上,他們可以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工作,這比完全停止要好得多。

3. 用數位連結

千禧世代出現後,體驗了社交網路,但對於Z世代來說,它已經是無處不在。
擁有某種類型的社交媒體帳戶現在是一種常態;人們現在可以比以前更容易地與他人聯繫並從他人那裡學習。現在得到第一部智慧手機的平均年齡是10歲,到這些孩子11歲的時候,40%的人還將擁有一個社交媒體帳戶。對Z世代來說,溝通和連網是第二天性。
那麼,如果有一種方法將傳統的孤獨體驗變成一種社交活動,會是怎樣呢?請想像你的工作室是一個社群平台——在那裡你的學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競爭。
今天的學生渴望社交,因為這是一種期望,這就是體育運動和社交媒體,能夠佔據學生時間的因素。
一個人獨自彈奏沒有樂趣也不夠刺激,很難產生想要繼續做的驅使力和動力(除非自我要求很高)。

解決方案

隨著科技的發展,練習不必獨自坐在鋼琴前面對樂譜。現在人們可以藉由應用程式創造更好的練習環境。
(原作者介紹Better Practice)
練習的樣貌總是在不斷變化,隨著孩子們的期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自己作為老師,也必須是靈活的。對於想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老師來說(不一定要培養未來的演奏大師),目標很簡單,就是讓他們去彈奏!
如果能讓學生投入練習並沉浸其中,學習其餘的就不是問題——但是這一切都要先理解世代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不要指望以前我們學習的那一套方法,會對新世代發揮效用。


提姆的創造力鋼琴教學網是目前資訊最新,內容最廣泛的音樂教學網。平台包括博客專文,定期播客podcast,網路研討會webinar,還有會員制的inner circle教育訓練交流。討論的主題涵蓋教學趨勢,教學法與策略,產業經營規劃,考級活動介紹等等,讀者會員遍及歐美亞各地。

創辦人提姆 托分Tim Topham
2011起,提姆開始在他知名的博客 timtopham.com與鋼琴老師分享了教學資源、方法、以及音樂曲目的想法。同時他也是一個受矚目的演講者、演奏家與伴奏。提姆是澳大利亞墨爾本沙維爾學院的鍵盤首席,擁有教育領導MBA、音樂學士學位,教育與AMusA文憑(優異)。他曾在教育工作方面擔任課堂和樂器教師,並為部門與學校的領導。

本文經創造力鋼琴教學網同意發布,轉載分享請注明來源與TimTopham連結。

Related Posts:

  • 如何激發數位世代的學生學習鋼琴 本文原載提姆托分創造力鋼琴教學網 作者是南西田中 作者將電腦網路興起後出生的孩子,分成: 千禧世代,出生1981-1995 Z世代,出生1995-2010 受到數位科技的影響,不管是心智狀態、注意力、工作習慣、使用工具與社交方式,現在的孩子與以前大不相同,因此老師如果能理解這個現實,採用相應的方式,才能符合現在的需求,讓學生保持學習。 如果我們再擴大一點觀察,每一個人,包括老師與家長何嘗沒有受到影響? 教學要改變,必須從老… Read More
  • 給孩子學音樂,到底值不值? Is It Really Worth It for Kids to Learn Music? 給孩子學音樂,到底值不值?許多琴童家長,難免都曾經為此泛起一絲疑慮。 看到自己或周圍的親朋好友,在幼時學過音樂的,人生卻沒有發光發熱,有人會開始懷疑,學習音樂到底能不能提升素質? 如果此時權威腦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對於大腦的發展,學習只會造成小小的調整,大腦的神經元生長,不會超過幾毫米”。你還願意讓孩子學習音樂,或其它藝術文化嗎? 別急,先來看《大腦如何精準學習》(How We Learn)這本書怎麼說。 這是腦科學領域大神級… Read More
  • 成長型思維─教學的最強“外掛” Growth Mindset - A Powerful "Plug-In" for Teaching 6月在茱莉亞音樂院網路大師公開課上,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祖克曼面對上課的學生,脫口說出“我知道韓國人不開口唱歌…”。“在日本也沒有人唱歌。”…“韓國人從不唱歌,他們沒有這樣的基因”。 此話一出,立刻引起了一陣風波。校方緊急關閉了播放連結,並發表聲明:“…這節課上使用了敏感而無禮的文化標籤。這些言論不代表論壇或茱莉亞音樂院的價值。” 用種族、基因特定標籤來評論“人”,絕對是違背事實的。世界知名音樂家不乏韓國人,韓國的影視與流行音樂產業更… Read More
  • 大腦如何處理音樂的訊息? How does the brain process music?學習樂器的核心在大腦,不管是接受、處理或儲存訊息、執行動作,都依賴大腦的工作完成。 另一方面,教授樂器的老師,時常須要面對學齡期(5-12歲)的學習者,在這個年齡層大腦尚在發育。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到學習困難,除了因為基礎還不穩固的過程性原因,我們也不能忽略大腦發展的階段性因素。 如果我們了解大腦的工作方式,根據工作習性設計教學策略,不但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也可以協助孩子大腦的音樂能力發展,排除發展不足造成的學習困難。因此在教學之前,有必要對大… Read More
  • 不必動手,用大腦就能練習樂器 Practice Your Instrument With Your Mind—No Hands Required. 在大腦內部練習樂器,由大腦假想自己的彈奏動作,與樂器發出的聲音,這個方法稱為“運動心像”(也稱動作心像,motor imagery) 維基百科對運動心像的說明是: 運動心像,是個體排練或模擬給定動作的心理歷程。 它作為動作的心理練習被廣泛用於運動訓練 、神經康復。 運動心像也作為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派典,用以研究個體在執行動作前,其內隱過程(即無意識)之內容及結構。 在一些醫學,音樂和運動場合,當與身體排練搭配時,…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