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學習音樂對於幼齡兒童的影響

本文原同步發表於鋼琴喜歡了小提琴博客

主動
我們在討論學習樂器的適當年齡,通常是從兒童是否“具備”了某個程度的能力作為討論的基礎,但是如果就學習有助於頭腦的發展這個事實來看,我們“等待”大腦成長,不如“主動”在適當的時間給它適合的刺激,這樣的音樂學習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音樂學習對於兒童大腦發展的助益,研究與報導是很多的

大腦在音樂活動扮演的角色
歸結起來,學習音樂促進大腦發展的關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各種感覺與肢體動作,激發大腦內各個區塊產生活動與互相連結。長期的使用,使得大腦的連結更活躍,因此刺激了腦神經的生長。
我們試著將整個音樂活動過程描述出來,孩子要拿起樂器演奏一段音樂,必須先對聲音有一定的音高感覺(顳葉),可以辨認(前額葉)高低,接著幾個聲音連接起來形成旋律,就要開始記憶(海馬區)連續的音高,同時對節奏產生節奏感覺(顳葉)。這時拿起樂器準備動手發出聲音,首先要控制(延腦)手部的肌肉握取樂器,協調(小腦+額葉)手與身體一起隨著音樂節奏動作,根據音高變化,認知(前額葉+枕葉)樂器空間或指法的邏輯,用聽覺(聽覺皮層)-分辨(前額葉)自己發出的聲音,與正確的旋律比較(前額葉)以後,調整(小腦)身體的動作讓音樂保持進行。連串的行為需要整個大腦多部門聯合全力的運轉,這是其他的學習無法達到的效果。

從娃娃抓起
幼兒學習音樂不嫌早,有幾方面的因素:
1.生理條件的因素。
就大腦生長的過程來看,嬰兒腦神經細胞本來有比成人更多的突觸,但是隨著年齡成長,用不到的突觸會自動切斷。因此在大腦發育的階段,給予適當的刺激,讓大腦神經突觸處於經常使用的狀態,才能在長大後繼續維持活躍功能。學習音樂對7歲以下的兒童大腦發展助益相對是明顯的。高登的研究也顯示著這樣的情況,如果遵循著高登的學習理論方式給兒童適當的音樂活動,可以有效增進幼齡兒童大腦的發展與音樂能力。

2.心理成長的因素。
這個部分通常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大人往往關心知識的學習多於感性藝術的學習。但是藝術學習沒有從兒童時期開始,便無法在以後成為嗜好或產生熱情,也就是說未來這一個人很難得到藝術的撫慰,心理情緒的起伏也無法寄託於藝術,或通過藝術的途徑抒發。中央音樂院周海宏副院長對此有完整的說法。請參考“感性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從娃娃抓起”。

3.累積音樂語彙與連結。
與語言學習一樣,建立充足的語彙詞庫,對於往後說話與書寫都是重要的基礎。累積音樂語彙這裡指的是語彙的感覺,精確的說法是包括調性、和絃、節奏與樂句的綜合感覺,不是指正確的記憶某一首歌曲或特定旋律。有了接觸音樂的機會,累積了豐富的音樂語彙感,還要引導他們進一步操作樂器,才能將外部的聲音與內部的感覺連結。就像街上看到各式各樣菜式的餐廳,但你要自己走進店裡吃,才能體驗什麼是法式料理,什麼是印度料理,什麼是泰式料理。沒有進入學習的階段,是無法真正發揮音樂的好處。

與童子功有什麼不同

童子功是具有技術要求的行業中,從小就打下基礎的一種練習方式。一直以來許多的老師與演奏家都強調童子功的重要性,以技術的角度來說,童子功對往後的技術提升是必須的基礎。不過我們從家長對孩子學習樂器的期望排序,前五項依序是開發智力、培養毅力、培養自信心、培養獨立能力、培養自覺,而未來要進入樂器演奏行業的排名相對落後。換句話說,大部分家長並沒有意思要孩子走音樂這條路。注重技術精煉的童子功自然不是學習音樂主要的目標。老師必須根據孩子的需求及性格,給他們適合的學習內容,包括引導孩子的感覺,開拓他們的美感經驗,啟發他們的創造力,這些能力可以轉變成以後一生發展的資源,這才是幼齡兒童學習音樂的重要價值。

Related Posts:

  • 不必動手,用大腦就能練習樂器 Practice Your Instrument With Your Mind—No Hands Required. 在大腦內部練習樂器,由大腦假想自己的彈奏動作,與樂器發出的聲音,這個方法稱為“運動心像”(也稱動作心像,motor imagery) 維基百科對運動心像的說明是: 運動心像,是個體排練或模擬給定動作的心理歷程。 它作為動作的心理練習被廣泛用於運動訓練 、神經康復。 運動心像也作為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派典,用以研究個體在執行動作前,其內隱過程(即無意識)之內容及結構。 在一些醫學,音樂和運動場合,當與身體排練搭配時,… Read More
  • 成長型思維─教學的最強“外掛” Growth Mindset - A Powerful "Plug-In" for Teaching 6月在茱莉亞音樂院網路大師公開課上,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祖克曼面對上課的學生,脫口說出“我知道韓國人不開口唱歌…”。“在日本也沒有人唱歌。”…“韓國人從不唱歌,他們沒有這樣的基因”。 此話一出,立刻引起了一陣風波。校方緊急關閉了播放連結,並發表聲明:“…這節課上使用了敏感而無禮的文化標籤。這些言論不代表論壇或茱莉亞音樂院的價值。” 用種族、基因特定標籤來評論“人”,絕對是違背事實的。世界知名音樂家不乏韓國人,韓國的影視與流行音樂產業更… Read More
  • 大腦如何處理音樂的訊息? How does the brain process music?學習樂器的核心在大腦,不管是接受、處理或儲存訊息、執行動作,都依賴大腦的工作完成。 另一方面,教授樂器的老師,時常須要面對學齡期(5-12歲)的學習者,在這個年齡層大腦尚在發育。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到學習困難,除了因為基礎還不穩固的過程性原因,我們也不能忽略大腦發展的階段性因素。 如果我們了解大腦的工作方式,根據工作習性設計教學策略,不但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也可以協助孩子大腦的音樂能力發展,排除發展不足造成的學習困難。因此在教學之前,有必要對大… Read More
  • 給孩子學音樂,到底值不值? Is It Really Worth It for Kids to Learn Music? 給孩子學音樂,到底值不值?許多琴童家長,難免都曾經為此泛起一絲疑慮。 看到自己或周圍的親朋好友,在幼時學過音樂的,人生卻沒有發光發熱,有人會開始懷疑,學習音樂到底能不能提升素質? 如果此時權威腦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對於大腦的發展,學習只會造成小小的調整,大腦的神經元生長,不會超過幾毫米”。你還願意讓孩子學習音樂,或其它藝術文化嗎? 別急,先來看《大腦如何精準學習》(How We Learn)這本書怎麼說。 這是腦科學領域大神級… Read More
  • 如何激發數位世代的學生學習鋼琴 本文原載提姆托分創造力鋼琴教學網 作者是南西田中 作者將電腦網路興起後出生的孩子,分成: 千禧世代,出生1981-1995 Z世代,出生1995-2010 受到數位科技的影響,不管是心智狀態、注意力、工作習慣、使用工具與社交方式,現在的孩子與以前大不相同,因此老師如果能理解這個現實,採用相應的方式,才能符合現在的需求,讓學生保持學習。 如果我們再擴大一點觀察,每一個人,包括老師與家長何嘗沒有受到影響? 教學要改變,必須從老…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