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同步發表於鋼琴喜歡了小提琴博客
主動
我們在討論學習樂器的適當年齡,通常是從兒童是否“具備”了某個程度的能力作為討論的基礎,但是如果就學習有助於頭腦的發展這個事實來看,我們“等待”大腦成長,不如“主動”在適當的時間給它適合的刺激,這樣的音樂學習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音樂學習對於兒童大腦發展的助益,研究與報導是很多的
For a brain boost start piano before the age of seven: Playing an instrument has biggest benefits when lessons start young
Music Lessons Were the BestThing Your Parents Ever Did for You, According to Science
Music Lessons Were the BestThing Your Parents Ever Did for You, According to Science
大腦在音樂活動扮演的角色
歸結起來,學習音樂促進大腦發展的關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各種感覺與肢體動作,激發大腦內各個區塊產生活動與互相連結。長期的使用,使得大腦的連結更活躍,因此刺激了腦神經的生長。
我們試著將整個音樂活動過程描述出來,孩子要拿起樂器演奏一段音樂,必須先對聲音有一定的音高感覺(顳葉),可以辨認(前額葉)高低,接著幾個聲音連接起來形成旋律,就要開始記憶(海馬區)連續的音高,同時對節奏產生節奏感覺(顳葉)。這時拿起樂器準備動手發出聲音,首先要控制(延腦)手部的肌肉握取樂器,協調(小腦+額葉)手與身體一起隨著音樂節奏動作,根據音高變化,認知(前額葉+枕葉)樂器空間或指法的邏輯,用聽覺(聽覺皮層)-分辨(前額葉)自己發出的聲音,與正確的旋律比較(前額葉)以後,調整(小腦)身體的動作讓音樂保持進行。連串的行為需要整個大腦多部門聯合全力的運轉,這是其他的學習無法達到的效果。
從娃娃抓起
幼兒學習音樂不嫌早,有幾方面的因素:
1.生理條件的因素。
就大腦生長的過程來看,嬰兒腦神經細胞本來有比成人更多的突觸,但是隨著年齡成長,用不到的突觸會自動切斷。因此在大腦發育的階段,給予適當的刺激,讓大腦神經突觸處於經常使用的狀態,才能在長大後繼續維持活躍功能。學習音樂對7歲以下的兒童大腦發展助益相對是明顯的。高登的研究也顯示著這樣的情況,如果遵循著高登的學習理論方式給兒童適當的音樂活動,可以有效增進幼齡兒童大腦的發展與音樂能力。
2.心理成長的因素。
這個部分通常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大人往往關心知識的學習多於感性藝術的學習。但是藝術學習沒有從兒童時期開始,便無法在以後成為嗜好或產生熱情,也就是說未來這一個人很難得到藝術的撫慰,心理情緒的起伏也無法寄託於藝術,或通過藝術的途徑抒發。中央音樂院周海宏副院長對此有完整的說法。請參考“感性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從娃娃抓起”。
3.累積音樂語彙與連結。
與語言學習一樣,建立充足的語彙詞庫,對於往後說話與書寫都是重要的基礎。累積音樂語彙這裡指的是語彙的感覺,精確的說法是包括調性、和絃、節奏與樂句的綜合感覺,不是指正確的記憶某一首歌曲或特定旋律。有了接觸音樂的機會,累積了豐富的音樂語彙感,還要引導他們進一步操作樂器,才能將外部的聲音與內部的感覺連結。就像街上看到各式各樣菜式的餐廳,但你要自己走進店裡吃,才能體驗什麼是法式料理,什麼是印度料理,什麼是泰式料理。沒有進入學習的階段,是無法真正發揮音樂的好處。
與童子功有什麼不同
童子功是具有技術要求的行業中,從小就打下基礎的一種練習方式。一直以來許多的老師與演奏家都強調童子功的重要性,以技術的角度來說,童子功對往後的技術提升是必須的基礎。不過我們從家長對孩子學習樂器的期望排序,前五項依序是開發智力、培養毅力、培養自信心、培養獨立能力、培養自覺,而未來要進入樂器演奏行業的排名相對落後。換句話說,大部分家長並沒有意思要孩子走音樂這條路。注重技術精煉的童子功自然不是學習音樂主要的目標。老師必須根據孩子的需求及性格,給他們適合的學習內容,包括引導孩子的感覺,開拓他們的美感經驗,啟發他們的創造力,這些能力可以轉變成以後一生發展的資源,這才是幼齡兒童學習音樂的重要價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