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媒體多、內容更多的環境,不但隨選隨看,還可以拉進度條,中途任意切換。這樣的環境,使孩子總是在瀏覽,比較少機會重複不斷的看,於是聽過的音樂,記住的不多,因此不利於預備聽想的發展。
另一方面,以前的生活環境媒體少,內容固定,不能隨選隨看,當然也沒有進度條可以拉。當你要看一集的電視卡通動畫片,或是電視連續劇,你都必須重頭把主題曲聽完才開始看故事。主題曲每天固定播放,一檔卡通至少幾十集,重複收聽,不但幫你把預備聽想都培養好了,而且過了30年沒練習,還可以朗朗上口。
進度放緩,差別就在預備聽想的準備程度。
孩子沒有足夠的聽經驗,在進入樂器課堂的時候,老師必須花時間補足預備聽想的工作,因此進度就放慢了。如果沒有適當的補充,不但進度慢,教學還會出現各種不順利的情況,例如學生不專心,聽不懂學不會,總是出錯改不掉等等。
預備聽想(Preparatory Audiation),是音樂教育家高登(E.
Gordon),描述0-5歲學齡前兒童,在沒有課程計畫之下,對音樂的吸收與反應過程。預備聽想要經過培養、模仿、協調三個階段,三階段發展到相當程度後,進入樂器課程才能逐步理解音樂。
於是,樂器課堂,只好用一首一首的樂曲,補足數年時間與一定數量的聆聽經驗,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學習樂器的進度比以前慢的重要原因。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