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 A teacher with a passion for education

遇到一個高低音分不清,手指不靈活,聲音唱不准,音樂能力不高的學生,做為老師的你,是什麼態度?

1.想辦法讓學生體驗音樂,認識音樂

2.既然能力不高,不必堅持學習(這種學生難教,吃力不討好)

如果腦子裡浮現的是第一種想法,那麼你一定是有教無類,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

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往往專注在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而不是要求學生提升技巧。

為了讓學生在音樂的道路前進,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會採取這樣的教學策略:


1.音樂認知(聽想)能力先於技巧鍛煉

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會優先做好抓到音樂的拍子,找到第一拍在哪裡,能唱出音階等等的認知工作。而不會先教學生做動作,讓學生馬上進入讀譜-練習階段。

如果老師沒有意識到認知這件事的重要性,常常是因為能進入音樂院或大學音樂系學習,最後成為老師的這一類人,音樂能力已經是在右側,相對高位,這一類人從小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幾乎都可以自己摸索對音樂的認知,具體的說,就是在預備聽想階段,沒有人帶領也可以分辨大小調,預知主音,聽得出和絃與旋律是否搭配。

但在現實中,我們遇到的學生,多半是在中間區域,甚至偏向左側。這些學生分辨大小調或許還可以,到了要預判主音在哪裡,就顯得力不從心,有可能學習了2年的樂器,對大調音階的認識還非常的模糊,彈到音階以外的音還渾然不覺。

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用讀譜-練習的方法學習,很多學生很難發展出聽想能力,如同學習語文不知道意思,只是練習朗誦得正確,這學生將無法自己閱讀,拓展語文能力。學習必定越來越艱難。

2.相對音感先於絕對音感

許多人都認為具備絕對音感,才能推升學習音樂的程度,到達更高的等級。

但在音樂歷史專家的研究發現,某些著名的音樂家並沒有絕對音感,包括: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拉威爾(Maurice Ravel)、

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等

沒有看錯,創作出神入化,寫出天鵝湖、胡桃鉗芭蕾舞劇音樂,擁有華麗而色彩豐富的管弦樂手法,鼎鼎大名的柴可夫斯基,竟然沒有絕對音感!

絕對音感,其實不是音樂成就的必要條件。

既然絕對音感不是音樂家的標準配備,一般的學習者當然不用過度追求,或為了培養絕對音感,專門投入時間刻意訓練。

因此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首先培養學生相對音感。

相對音感對初學者幫助較大,並且從相對音感過到絕對音感比較容易。

先培養相對音感的好處是,相對音感比較單純,只要對7個音的互相關係熟悉,調性和音階架構的認識穩固了,就能開始聽懂音樂。例如,學生在彈奏不同調的樂曲,會自動校正漏掉的升降記號,因為他聽懂現在的“調”,不需要老師一直挑錯。

3.內容豐富性比進度重要

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優先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重視體驗音樂(聽),引導學生嘗試元素,涉獵多種風格,學習自我評價。教學過程時常發起各種連結,刺激學生的思考。

於是,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在初學階段看似緩慢同時由於老師使用新世代教材,不容易瞭解孩子目前究竟是拜爾車爾尼彈到第幾首的進度,家長不免出現進度焦慮。

懷抱著教育熱情的老師,會和教學方法一樣,以即時回饋告訴家長,孩子上課的表現保持著高度活躍的學習動機,這樣經過幾次的觀察,家長的疑慮終將徹底消除。

 *  *  *

由於老師善於解決學生學習困難,家長推薦來的,往往是學習不佳,尋求改善的學生,因此對教育懷抱熱情的老師手下,很容易聚集能力一般,或是學習比較困難的孩子。

這些學生能力不高,進度緩慢,無法達到高級數的考級,更不可能在比賽中得獎,不能用優秀的成績,增添老師的權威。

如果你是這樣的老師,你應該知道,成為對教育懷抱熱情的老師,除了有熱情的初心,最後都是靠著不斷累計的豐厚專業能力來維持。

因此面對這些棘手的情況,絕對要保持成長型心態,在專業上持續精進,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如人。

能把難教的學生教好,才是真正的好老師,這跟定義好醫生的道理是一樣的。

你只要想想:換做是家長,你要選擇誰?


(蔡,絕對音感,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115

Related Posts:

  • 預備聽想與幼兒音樂發展 Preparatory Audiation and Children's Music Development 轉載自高登音樂教學中心GIML一個人的學習潛力,永遠不會超過出生那一刻。 嬰幼兒時期建立的音樂基礎,關係到往後一生的音樂發展。 孩子從出生到五歲的音樂經歷,對其成年後能夠理解、欣賞和成就音樂的程度,有著特別深遠的影響。在這些年裡,孩子們必須接觸到豐富多樣的音樂,以便為他們長大後的正式音樂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 孩子們學習音樂的方式,與他們學習語言的方式非常相似。 在聽了幾個月母語的聲音之後,一個孩子會經歷一個牙牙學語的階段,在這… Read More
  • 為什麼現在孩子,學樂器的進度比以前慢? Why Do Children Nowadays Progress More Slowly in Learning Musical Instruments Compared to The Past?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媒體多、內容更多的環境,不但隨選隨看,還可以拉進度條,中途任意切換。這樣的環境,使孩子總是在瀏覽,比較少機會重複不斷的看,於是聽過的音樂,記住的不多,因此不利於預備聽想的發展。 另一方面,以前的生活環境媒體少,內容固定,不能隨選隨看,當然也沒有進度條可以拉。當你要看一集的電視卡通動畫片,或是電視連續劇,你都必須重頭把主題曲聽完才開始看故事。主題曲每天固定播放,一檔卡通至少幾十集,重複收聽,不但幫你把預備聽想都培養好… Read More
  • 不必動手,用大腦就能練習樂器 Practice Your Instrument With Your Mind—No Hands Required. 在大腦內部練習樂器,由大腦假想自己的彈奏動作,與樂器發出的聲音,這個方法稱為“運動心像”(也稱動作心像,motor imagery) 維基百科對運動心像的說明是: 運動心像,是個體排練或模擬給定動作的心理歷程。 它作為動作的心理練習被廣泛用於運動訓練 、神經康復。 運動心像也作為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派典,用以研究個體在執行動作前,其內隱過程(即無意識)之內容及結構。 在一些醫學,音樂和運動場合,當與身體排練搭配時,… Read More
  • 老師與演奏家的不同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Performer老師與演奏家的不同1: 演奏樂器時,演奏家關注自己,老師觀察學生。 音樂演奏家,為了排除緊張焦慮給表演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採取以下的策略: 深呼吸或冥想,專注於與音樂本身,預演(熟悉場景),適度的活動,加強練習,增強正向心態,回想成功經驗等等。 這些做法,目的是更專注於自己的表演不受到干擾,甚至要想辦法排除外部影響。 然而,心無旁鶩地將音樂演奏到完美,此一能力,在教學上並不是重點。 在對學生彈奏樂曲時,老師會根據“要帶領學生理解什麼”,… Read More
  • 什麼是理解音樂 高登音樂教學理論 摘要整理  對音樂加以理解,就是高登所謂的聽想(audiation)。 那麼,理解音樂,究竟理解些什麼呢? 依照順序,包括:   1.節拍(大拍子) 2.調性(大小調) 3.拍數(拍號) 4.調式和調名 5.音高型,節奏型 6.和聲屬性 7.曲式 8.表情風格 9.樂器與音色   1.     理解節拍, 指的是聽出大拍子,就是每小節第一拍。掌握每小節第…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