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絕對音感詞條是這樣的:
絕對音感具體指不需要基準音就可以分辨一個聲音的具體音高。這種能力大多數為先天具有。這種能力在普通人中很難得,可以說是萬里挑一。
舉例來說,就是聽到一個每秒鐘震動440次的聲音,能夠馬上說出音高名稱是la。
音感每個人都有,但是絕對音感只有少數人有,由於絕對音感的養成與基礎條件,到目前為止還有部分過程不能用科學方法清楚解釋,長期被賦予神秘的色彩,認為是天生的超能力,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一種崇拜的心理,並且認為絕對音感才是音感訓練追求的目標。
絕對音感是一種記憶的活動
一直以來絕對音感的研究與討論,多半在絕對音感是天賦還是能力,以及訓練是否可以達成。多數的結論是:這種能力是一種天賦,而且要必須在孩童時期加以訓練,養成的機率比較高。
目前根據大腦的研究顯示,分辨旋律音程的時候,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在大腦左側額葉的背側區後方(posterior
dorsolateral frontal cortex),有特別顯著的神經活動,此區被認為是負責條件連結(conditional
association)的能力。具有絕對音感者將特定音訊聯繫到特定字母(固定唱名)就是一種條件連結。(絕對音感的認知心理學研究)
簡單的說,絕對音感是一種類似記憶的連結。這是一種聲音的感覺與固定標準的記憶連結,也就一個特定頻率聲音的記憶。
實際上它並不是什麼驚奇的能力,就像做小買賣的可以準確抓起一斤的蔥,大廚可以從聲音辨別牛排的熟度。感覺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便能夠建立這種連接。至於記憶,背一首詩有人過目不忘,有人需要反復的念才背起來,差別在快慢而已,快一點是背,慢一點也是背。絕對音感只是把記憶這件事由語言文字換成音高,將聲音的感覺與固定的頻率連結記起來。如果音高的感覺與腦神經記憶的連接比較慢,多感覺幾次也是可以慢慢形成連結。
絕對音感的用處
具備絕對音感方便之處,在使用絃樂器時可以不用調音器定絃,沒有品位(手指按絃板上的格子)的樂器容易找到比較準確的位置,無伴奏的歌唱不會跑調。不過在其他的樂器學習過程中,這種能力的益處並不明顯。
然而若要準確測量定絃音準,借助調音器實則更為準確。花功夫在初學階段訓練記憶固定標準,其他的藝術或技藝也不存在這樣的要求,因此裁縫不需要熟記三公分五公分的正確長度,廚師也沒有必要專門鍛煉重量或容量的記憶。
絕對音感的誤解:幫助糾正錯音
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想法,認為絕對音感會幫助學習者糾錯。
曲有誤,周郎顧。一般我們聽到自己熟悉的歌曲有錯音(或音不準),主要是前後音的連續進行不符合原來的記憶,這是放在聲音脈絡當中才能被比較察覺。更進一步有人可以在從來沒有聽過的歌曲發現錯音,則是因為熟悉調性音階與和聲的架構後,用這個邏輯檢查聲音。 因此即使有絕對音感的人,聽一首從來沒有聽過的歌曲,在沒有違反調性與和聲的原則下改變旋律,也無法指出哪一個是錯音。
在自然的音階排列上,即使沒有經過音感訓練的人,也能夠分辨大約20-30Hz的半音差距(標準音高A4/440Hz,#A4/466.2Hz,相差26.2Hz),小於半音的差距在一般的應用上意義不大。如果要更細微的修正音高差別,這牽涉文化的美感選擇,以和聲為基礎發展的西歐音樂重視和諧(harmony),音程必須呈現準確的震動比例,不能引發共振的和諧感就被視為音不準。但是用這個標準去聽潮州音樂將難以入耳,潮州箏樂使用重三六調,重三是一個不在平均律裡頭的音,這個音具有特殊風味,必須在重三六調的旋律流動之中去感覺,彈奏重三音彈的好不好準不準,恐怕就不是單有絕對音感者能評價的。
絕對音感存在著什麼壞處?
歸納絕對音感對於音樂學習與感受,有以下幾個觀點:
減低欣賞音樂的樂趣,難深入音樂的感覺與情感
學習爵士或民族音樂時,會出現移調的困難
固定感覺的僵固連結不是高階智能
過度的訓練絕對音感有可能削弱大腦的某些功能
絕對音感的壞處近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心理學家宮崎謙一(Miyazaki Ken’ichi)幾篇論文都在實驗中顯示這個情形。1.有絕對音感能力的人,不容易用首調唱名,2. 有絕對音感能力的人在旋律移調後,辨認的情況比不具絕對音感的人差。相同的情況根據我的教學觀察,特別是經過應試方式(針對音程問答)訓練而得到絕對音感的學生,要對幾個聲音進行辨認,第一件事就是找出音名,而不是感覺幾個音之間的高低變化感覺。可以看出學習的方式對於音感的養成影響的確很大。
培養“音感”的重點是打開感覺
理解了絕對音感的本質,我們因此可以更正確指出培養音感的方向,應該以啟發音高距離的感覺,和經過音的空間感覺為主要目標,仔細的感覺音高變化的程度,也就是相對音高的感覺。
相對音高的感覺活躍會同時用到大腦空間、記憶的功能,能引發較多的神經活動,對於大腦的發展是較有益處的。此外它的邏輯性更有助於發展各種不同文化類型的音樂,在這方面我們長久以來是相當忽略的。
從教學的角度,我認為音感對現在學習者的意義,應該放在培養音感的過程,一個開啟感覺的過程。在音感的培養上,我喜歡用同步、多重的想法來引導學生同時開啟感覺。當感覺的閘門被逐漸打開,大量的感覺排山倒海而來,想要忽略都很難。豐富的感覺才是無盡的寶藏,並且在學習的路途上不時會帶給學習者驚喜。經過這個過程之後,其實都能得到某個程度的絕對音感能力。如果為了培養絕對音感,把感覺拿來做機械化的記憶練習,最後只不過達成一種僵固的記憶,並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藝術的熱情,也不保證學習的結果,對未來的學習還可能成為阻礙。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