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不必動手,用大腦就能練習樂器

 


在大腦內部練習樂器,由大腦假想自己的彈奏動作,與樂器發出的聲音,這個方法稱為“運動心像”(也稱動作心像,motor imagery

維基百科對運動心像的說明是:

運動心像,是個體排練或模擬給定動作的心理歷程。

它作為動作的心理練習被廣泛用於運動訓練 、神經康復。

運動心像也作為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派典,用以研究個體在執行動作前,其內隱過程(即無意識)之內容及結構。

在一些醫學,音樂和運動場合,當與身體排練搭配時,心理排練能夠與只做動作的身體排練(練習)產生一樣的效果。


目前運動心像應用的範圍,包括運動員提升技能、排解比賽壓力,幫助醫師在臨床之外練習手術過程,讓運動障礙人士重新恢復行動能力,音樂家演奏前的無聲排練。

研究證實,不動手,只在心裡想像,也能增強肌肉運動力。

一項實驗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參與者為運動組,直接運動小指,另一組為心理練習組,他們只接受頭腦訓練,想像小指的動作,但不實際進行身體動作。

12 週內,針對小指外展肌,進行了 50 次用力的運動試驗,同時感測器測量了由此產生的力量增加。運動組手指外展力量提高了53%,而心理練習組,力量從初期增加35%,逐漸增加到40%

雖然心理練習組增加數值不如運動組,但是在肌肉沒有鍛鍊的情況下,伸展力依舊可以增加40%,效果頗為可觀。

另一項對樂器演奏技能的研究,將從未演奏過樂器的人群,一組每天進行兩小時的鋼琴鍵盤五指練習練習,而另一組則使用心理想像來模擬相同練習,完全不動手練習。每次練習結束後,每位受試者都會接受測試,以確定他們的練習效果如何。還有一組作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形式的練習,每天進行評估。

結果,身體練習組進步最大,其次是心理練習組,心理組在第五天達到身體組第三天相同的能力水平。改善最少的組別是對照組。

在實驗的最後一天(第五天),在給心理組額外五分鐘的身體練習後,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表現與身體組的表現相當。

這表示,十小時的意念練習加上五分鐘的身體練習,與單獨進行十小時的身體練習,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將心理和身體練習結合起來,作為學習策略是有意義的。

甚至,與單獨的心理練習方式相比,結合心理和身體交替練習,還可以明顯加快完成的時間。

使用心像練習,有一個著名卻被大家都忽略的例子,就是鋼琴家鄧泰山。

鄧泰山1958年出生於越南河內,由母親啟蒙學琴。他成長正逢越戰期間,常常必須在防空洞躲避空襲。由於學校搬到防空洞的鋼琴十分破舊,還要與其他學生輪流使用,因此大多時候,鄧泰山是在畫有鍵盤的紙板上練琴。

這樣艱困的生活,他整整過了八年。

1977年,19歲的鄧泰山帶著僅有的50元美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次摸到“正常”的鋼琴。

三年後,22歲的鄧泰山被學校推舉參加蕭邦鋼琴大賽,一舉奪冠。

在紙板上彈奏,雖然有手的彈奏動作,但是觸鍵與聲音需要在自己心理合成,這當然是運動心像的一種。

附帶一提,動手而不在樂器上的練習,對彈奏的完整性,特別有幫助。

學習樂器,一定要拿著樂器一直練習?不一定。鄧泰山的例子告訴我們,使用運動心像練習,一樣能成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