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現在已經成為音樂教學最大的障礙。
“學樂器=上課+回家練習”這個方程式,是學習音樂的永恆定理,就像數學的畢氏定理一樣,無法證明任何的錯誤。沒有懷疑的餘地,當然沒有人會想到要改變它。
“學樂器=上課+X”
自從恆等式開始缺了這重要的一項,老師與家長無一例外,都陷入極度的焦慮當中。焦慮的內容包括:
不練習,怎麼會彈?
不練習,怎麼累積技術?
沒有累積技術,怎麼會進步?
不會彈,怎麼算學樂器?
不練習,學樂器還能做甚麼?
不練習,上課要教甚麼?
現在,這個恆等式出現了“缺陷”,結果就變成:
不練習=不要學
如果沒有練習,就不具有學習的基礎條件,上課也失去價值,這下問題就大了。孩子沒有練習,家長就會以這個理由停止孩子的課程;老師則希望改變這個情況,而給孩子增加壓力,在家長與老師的雙重期望之下,學生只會產生愧疚感,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最後終於完全放棄。沒有練習衍生的教學困難,在世界各地都同樣困擾著老師。
我們的觀察,現在的學生裡,一周當中不用父母催促提醒,能自動維持練習(一次以上)的比例,可能只有30%,父母監督之下願意練習的有30%,剩下的40%雷打不動。也就是說,老師面對70%的學生,都要操心練習問題。
或許有的老師可以選擇不教不練習的學生,但是機構工作室就沒有辦法選擇客戶,拒絕客戶了。看看Top Music(Top Music音樂教學網)129期播客下的標題,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練習”,儼然成了音樂教學產業的毒瘤!
播客裡的討論主要是這樣的;
家長對於孩子學音樂的想法,其實與運動和其他項目類似,就是希望孩子樂在參加,從中得到自信和人格成長,主要目標並不是希望孩子成為職業或頂尖人才,因此也沒有非練不可的要求,孩子開心,父母就願意讓活動繼續。
但是面對學音樂這件事,即使家長一樣希望孩子得到人格成長,並且樂在其中,也幾乎沒有家長劈頭就告訴老師,希望孩子成為大演奏家,卻不約而同把練習做為學習成效的指標,於是有沒有“練習”成為要不要繼續上課的決定因素。
如果我們繼續探究這件事,足球或是任何運動,也充滿了高度技巧,然而孩子在參與這類活動時,不見家長要求孩子多練習,根據這個思路,學習樂器也可以這麼對待啊!……
家長在這個時候多半沉默了。(但心裡並沒有調整過來)
左思右想還是擠出一句話:
這不是老師該做的嗎?(讓學生練習)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
去掉練習,老師和家長立刻會看到教學崩塌,完全不能進行。
沒有練習,成為老師失去學生的第一個原因。
播客的結論是:“沒有練習”在初學的一段時間是可以接受的,這樣可以減輕學習壓力,一旦學生喜歡上了音樂,自然會開始練習。
這樣的結論,老師們覺得能說服家長嗎?
我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要搖頭了。
仔細想想,整個討論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樂器個別課學費,比起其他活動,要貴上一截。
花費多,按照比例原則,當然想要得到多一點。
我們用買車做比喻。一部車的售價如果比其他一般廠牌售價高出三倍,但是廠商告訴你座椅很舒服,而其他條件也和他牌差不多,做為買家你能接受嗎?
學琴相較其他才藝活動花費更多(相同時間單位),期望家長把學琴當作和運動項目一樣,“沒有練習”的學習也可以接受,道理是行不通的。
要說服家長接受,只有兩條路,一是降價,一是提高價值。
沒有老師願意選擇前者。剩下就只有後者能解決矛盾了。
告訴家長在我們的教學之中,有比動手練習彈奏還更有價值的內容,然後,在課堂中做出來,讓家長和學生感受到與眾不同的經驗,滿足學習的價值感,用價值填滿價差,這才是減輕“沒有練習”問題,困擾教學關係重要的第一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