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5

給孩子學音樂,到底值不值?

 給孩子學音樂,到底值不值?許多琴童家長,難免都曾經為此泛起一絲疑慮。

看到自己或周圍的親朋好友,在幼時學過音樂的,人生卻沒有發光發熱,有人會開始懷疑,學習音樂到底能不能提升素質?

如果此時權威腦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對於大腦的發展,學習只會造成小小的調整,大腦的神經元生長,不會超過幾毫米”。你還願意讓孩子學習音樂,或其它藝術文化嗎?

別急,先來看《大腦如何精準學習》(How We Learn)這本書怎麼說。



這是腦科學領域大神級人物,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狄漢的新書。這本書剖析了大腦的自然發展、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如何影響大腦。研究牽涉神經科學,行為科學與心理學等跨領域科學研究,結論都指向:學習是最能幫助大腦發展的方法。

關於學習音樂的影響,第7章〈注意力〉部分有兩段話:


小時候學習音樂,對大腦注意力迴路有很大的幫助,研究發現兩邊腦半球前額葉皮質有顯著的增厚。

早期學習彈奏樂器,是訓練專注力和自我控制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音樂家的皮質厚度比配對的非音樂家來得厚,尤其是背側的前額頁皮質,因為這裡執行控置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重點就是:在兒童發育期間,學習彈奏樂器就是訓練執行控制,對大腦的效益是增強注意力。

注意力增強之後,智商將連帶得到提升。節錄第7章〈注意力〉,說明執行控制與智商(IQ)的一段文字:


執行控制的訓練,甚至可以增加智商,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很驚訝,因為我們通常認為IQ是天生的,是決定孩子心智慧力的基石。然而,IQ其實就是行為的能力,它可以因教育而改變,就像我們任何一個能力一樣。

IQ跟大腦迴路有關,迴路的突觸可以透過訓練而改變。所謂流體智慧即推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兩者都用到很多大腦的執行控制系統,尤其是背側前額葉皮質的地方。

的確,測量流體智慧所用的標準,測驗類似認知心理學家用來評估執行控制的測驗,兩者都是強調注意力、專心和從一個活動切換到另外一個活動,而沒有失去中心目標。

事實上,訓練工作記憶和執行控制就會增加流體智慧的分數。雖然智慧有先天基因的關係,它還是可以因環境因素,包括教育而大大的改變,而且這改變的效果很顯著。 

有一個實驗,一群四到六歲低IQ的孩子,被高或低社經地位的家庭收養,等到他們成長到青少年時,再找回來做智力測驗。結果發現,那些被高社經地位家庭所收養的孩子,IQ增加了20分。而被低社經地位家庭收養的孩子只有增加8分。最近一個統合分析檢視教育在智商上的效應,發現在學校多讀一年,IQ可以增加一到五分

 

其實兒童時期學習音樂給孩子帶來最大的益處,是大腦能力的提升,而不在考級或得獎。學完後過20年誰也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樂曲,除非長時間保持練習。

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國民接受義務教育,9年義務教育可以讓國民智商至少增加9分。即使學校學習的科目與我們往後的工作沒有相關,但這不是重點,上學還是得學,開發大腦資源才是目的。

我們可能會好奇,如果沒有上學,大腦有什麼不一樣?

狄漢書中舉出識字與不識字的人大腦反應的差別。核磁共振造影顯示識字的人,大腦會出現辨識符號/處理閱讀的區域,而不識字的人,則會被原來就有的能力填滿。

這意味著,原來只會辨識人臉與物體形狀的大腦,永遠只會這2件事情,換句話說,不識字的大腦,以後沒有透過辨識符號,去學習新事物的能力。當然,符號包括母語文字、數字數學符號、外語文字,廣義的說還包括音符。

 要致富,先修路”的觀念,是對大腦建設工作最貼切的比喻。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無效投資,但怕浪費而不造路,以後也就不要想著發展經濟了。

 一定還是有人質疑為何看不到效用,並且想問,增加的智商到哪去了?

 放一張圖大家就明白:

 


這就是學過的鋼琴10級的現狀。如果你沒有將學習練出的加厚額葉皮質,與多長出來的神經突觸拿來用,再好的車子最後結果也就像這樣:一堆昂貴的廢鐵。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