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3

理想的課堂時間分配方式

撰文:劉佳傑

習慣的做法
第一本課本上完了,換第二本、第三本繼續進行。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上課模式。有實際教學經驗的,都了解看完學生彈的作業,修正錯誤,再加上細部的修飾,帶領音樂表情,大約就要6~10分鐘。同一課本繼續學習新的歌曲,帶著學生熟悉旋律,有些地方還要教他們怎麼練習,又要5~8分鐘。因此在一種課本,進行同類型學習有可能達到15分鐘的長度。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現在正在上課的幼童,他們在經過一段大約3-5分鐘的時間後,學習的持續力就會逐漸下滑,開始出現坐不住、不專心、發出聲音打斷教學的情況。
這樣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讓許多老師感到困擾:這樣做有甚麼不對嗎?不然該怎麼辦?

注意力時間下降
自從手機平板使用後,兒童的注意力就明顯縮短,兒童注意力還會隨著年齡遞減,這是無法改變的趨勢。假設兒童的生活方式與教養沒有改變,他們的注意力時間就不會變長。因此想維持理想的教學效果,不是先改變兒童的注意力時間,而是在老師教學的方面,調整教學項目的時間長短,以及項目與項目的安排順序,以符合兒童專注持續力。

兒童注意力持續的平均數值:
一個簡單的參考數字,是用兒童的年齡做為注意力持續時間。例如5歲兒童能夠持續5分鐘注意力,7歲兒童能夠持續7分鐘注意力。
更精確的觀察兒童行為,5-6歲可以對一個活動保持10-15分鐘的注意力。換成參與要接受指令的學習活動,則注意力時間就只有5-10分鐘。如果活動不能引起興趣或是困難度高,注意力時間將更縮短。
學習樂器是接受指令的學習活動,並且難度提高,注意力時間數值還要減半,因此5-6歲兒童,學習樂器的注意力時間只有3-5分鐘。
這個數值比我們印象中要少,如果孩子感覺困難,或對某個項目的興趣低,時間還要再遞減。

不超過5分鐘的項目(時間段)分配
按照上述的數字,課堂裡老師必須讓每一個項目限縮在5分鐘以內,才能使兒童維持足夠的注意力。於是5歲兒童理想的一堂課(40-45分鐘)流程將會是這樣:

項目1    項目2     項目3       項目4       項目5       項目6       項目7       項目8
(5分鐘) (6)       (4)         (3)       (5)         (4)        (4)        (5)

比較以課本為區分項目的方式:
課本1(10)      課本2(12)       課本3(8)      課本4(10)

這樣的時間分配,目的是將每個項目的時間縮短。但項目將多出一倍,這麼多項目該用哪些內容,又怎麼安排順序呢?

項目內容要多樣,動靜交替的安排
長期以來,老師習慣用美式教材的教本、表演、技巧、樂理構成上課的主要內容。然而一個項目上完一冊,時間長達10分鐘的結果,孩子很快就開始亂動說話或發出噪音,老師必須不斷的維持秩序,對於幼齡兒童教學效果並不好。
但是一樣的這4種課本,只是將它們分成8個項目,還是會出現連續都是彈奏類型的項目,本質上缺乏變化。

目前的方式:
課本1           課本2           課本3           課本4
(/10)      (/10)      (/10)       (/10)
直接分拆:
課本1      課本2       課本1        課本3       課本2       課本4       課本3       課本4
(/5) (/5)    (/5)    (/5)    (/5)   (/5)   (/5)   (/5)

將寫的部分安插在中間,無論如何還是會有多個彈奏的項目連在一起。一節課堂要置入多達8個教學項目,又不都是彈奏的學習,就必須要加入彈與寫之外的內容。

我們認為理想的項目安排,應該是多樣的:

鍛鍊       彈奏       活動       鍛鍊       彈奏       讀寫       鍛鍊       彈奏      

總共有4類型的項目。除了彈奏與讀寫,我們加上了鍛鍊與活動。鍛鍊與活動包括了音感、空間認知、表情、肢體協調等音樂所需的綜合能力。這個部分,是課堂內容多樣化,提升能力與學習興趣最重要的一項,對學齡前的兒童格外的重要。

4類項目,實際使用的內容是這樣的:

鍛鍊       彈奏       活動       鍛鍊       彈奏       讀寫       鍛鍊       彈奏      
音符*     教本       律動**       音符       教本       樂理***       音符       教本
*音符:音符用手抓,**律動:律動寶盒,***樂理:音樂雜貨屋─樂理的練習

學習項目以一動一靜交替的方式安排,將相同類型的學習隔開,每一個項目都能產生新鮮感,項目時間剛剛好符合注意力長度,學齡前的兒童注意力便不容易疲乏。

要怎麼做?
要做到縮減項目時間,有兩個重點必須把握:
1. 我們要捨棄從前完全根據樂譜做為進度的想法
如果每一次課一定要完整彈完一首歌或彈到某一段,對某些孩子可能無法勝任,老師也會倍感壓力。這時老師應該從歌曲中節奏的感覺,或是旋律的型,和絃變化等元素,先讓學生熟悉歌曲的特徵。能清楚的彈出歌曲的基本特徵,孩子同時也得到了成就感,這樣反而能感受到各種能力的進步。

2. 控制時間,老師要主導
要控制時間,在課堂上老師必須採取主動。
英國教育家保羅哈里斯,在闡述“整合教學”的方法時,常常強調應該採取在前主導,而不要被動回應的教學方式,教學才能達到老師想要的預期效果。主動引導孩子打出節奏,引導孩子唱出旋律,然後才在鍵盤上彈,有了充分準備,孩子可以輕鬆完成任務,教學會更有效率且容易掌握時間。
我們將兩種方式比較如下:
在前主導方式:建立基礎→完成彈奏
被動回應方式:彈奏→出現困難(錯誤)→解決困難(錯誤)→完成彈奏
主動引導的方式有具體方向遵循,可以直接達到老師期望的目標,對於控制課堂教學時間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相關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