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9

孩子學琴家長該如何幫助

撰文:劉佳傑    本文同步發表於鋼琴喜歡了小提琴博客

關於孩子的學習與練習,家長總是想做些什麼。多數會這麼做:

1.     提醒孩子練習
2.     批評孩子的練習態度
3.     糾正孩子的錯誤,指導孩子的練習方法

但是我想問問這麼做的家長,實際上真的有效果嗎?能夠改善練習狀況嗎?
結果多半是衝突收場,反而增加家庭矛盾。
周海宏教授的建議是很重要的。家長應該扮演是啦啦隊的角色,而不應該是教練的角色,這是現在家長至少必須具備的基本態度。


然而掌握原則之後,並不是問題就解決了,所有琴童家長都知道其中困難重重,每天的實踐中還得解決各式各樣的狀況,啦啦隊要怎麼扮演?該如何表揚孩子?表揚會不會寵壞孩子?為何說好說歹也沒有效果?現在要應付手機世代的孩子,必須改弦易轍使用新的方法了。

變成孩子的粉絲
不管家長有沒有學過樂器,都要學習變成孩子的粉絲。
家長扮演“粉絲”的角色,目的是讓孩子覺得彈琴是一件受到尊敬,有成就感的事情。表現受到別人的矚目,或是像明星被粉絲追捧,通常人很難抗拒這種受到重視的滋味,這種被重視的成就感往往可以成為支持學習的重要動力。有話說人逢知己千杯少,同樣的道理遇到粉絲的簇擁,多表演幾首也高興不嫌累。

關心孩子的小表演,不要檢查他的練習
當然,粉絲應該要關心的是表演,而不是練習。
這裡我說的表演,不是在舞臺上的公開演出,我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彈奏”。 完整的彈奏可能只有4個小節旋律(因為這個星期的進度就到這),或一首小歌曲,一個上行音階等等。這樣的表演是平常就可以做到的。
家長不妨在平常鼓勵孩子做一個煞有其事的小表演,可以在某天的練習之後,如果沒有練習,也可以“粉絲”的身份提議孩子來個表演。既然大部分的孩子對於家長催促或命令練習都置若罔聞,乾脆換個想法,用表演“代替”練習的概念,鼓勵孩子做個小表演,而不必盯著孩子的練習。想看到孩子彈琴,就用粉絲的態度鼓動他做個表演,孩子聽起來會覺得是自己有能力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如果換成家長的身份要求他彈奏,甚至指揮練習的方法,不練習的孩子聽了更討厭,原本會練習的孩子也可能感到厭煩。況且學習的過程(包括上課和練習)某個程度是私密的事情,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喜歡大人在這方面插手干涉的。
作為“粉絲”,想引導孩子做點表演,家長可以準備以下的對話:
“等一下你練習完了,要表演什麼給我們聽呢?”
“你彈的“愛著某人”真好聽,我今天想聽你彈彈”
“你剛剛彈的音階很新奇,是什麼調的,可以再表演一次嗎”
“好久沒有聽到凡丹果舞曲,我想要聽聽這首歌”
“你彈鈴兒響叮噹的時候,樣子看起來很酷,我來用手機拍下來”
“我想在手機裡聽綠袖子這首歌,你彈彈我用手機錄下來好嗎”
孩子時常覺得這件事有價值,受到別人重視,而不是被逼迫被挑剔,自然比較願意主動去做。

接下來是評價孩子的學習成果,這往往讓許多家長陷入了極大的糾結。在家長眼裡,明明是不合格的彈奏,是要怎麼讚揚孩子呢?練習實在是不積極,要讚美哪一點呢?要他彈一點東西,卻故意唱反調不做就是不做。

用孩子的視角去做評價
要改變這個情況,只要換一個視角,從孩子的角度去看過去馬上就理解了。

看了這個圖我想家長應該都懂了。
孩子學習的過程,會遇到各自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但現實的情況是:老師與家長常常不由自主的以大人的角度來看。於是我們看不到山坡後面的坑洞,水池裡的怪獸,從我們的視角看過去,這一點崎嶇的路途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們覺得並不太困難。
並且我們總是說:以前我們也是這樣學習啊!
等不及的還會喊著:你怎麼不快點上來!
但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看著大人用手機不費吹灰之力的解決各種事情,出門坐上車不用走幾步就到目的地,而學習上卻被要求用從前沒有互聯網,還燒著柴火煮飯的時代,那樣“不容易”的方法去學習彈琴。從孩子的視角看到的是橫亙在面前的障礙,沒有人引導怎麼走,帶他跋山涉水,只是站在前面期待孩子自己學好當然行不通。
那麼,孩子的視角是什麼樣子的?
從孩子的高度是看不到目的地,孩子只能處理眼前的障礙,大人必須在旁邊幫助解決眼前的困難,告訴他腳可以踩哪一個石頭,引導他觀察手可以抓住的樹枝,提醒他慢慢來一次只移動一隻手,當孩子度過了第一個挑戰,他得到了勇氣,學到了方法,感受了成就,此時他應該興致勃勃的想繼續往前進行。
要幫助孩子的學習,怎麼學、怎麼練,教學的部分是老師的責任,家長要做的是在適當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給孩子適合的激勵(符合孩子的視角)。每天命令著:“你應該去練習了”,“你今天練習幾次,夠了嗎?”“你有沒有照著老師的規定彈奏?”其實孩子心理想的是:練習到底有什麼用?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練習?如果沒有從孩子的視角逐步引導正確方向,孩子多半懶得去做,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會乖乖去做的孩子,家長恐怕不要高興的太早,這樣的孩子只是先關閉了感覺的能力與大腦思考,為了趕快滿足家長與老師機械式的要求。當有一天考試完成上課結束,彈琴就像穿過水無痕消失在生活中,不用說會彈幾首好聽的歌曲,什麼美感品味的經驗也說不上來。

如何激勵孩子去做,是有具體的方法。

用正向激勵來評價,說出具體優點
瞭解孩子的視角之後,我們就比較可能找出適當的評價引導他們。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用正向的言語評價,並且說出具體的事實。
我們平常習慣以指出錯誤作為評價方式,但如果發生以下的情況,指出錯誤對解決困難有積極幫助嗎?
有人走錯了方向正在問路,這兩種答案哪一個是有幫助的?
“你走錯了,不是往這邊”(只有指出錯誤)
“你要回頭,到下個路口向右轉”(說出具體方法)
不用說當然是第二個說法能幫助人找到目的地。
負面的評價、挑錯、指責只會讓聽的人感覺不友善和被貶低,並且對於解決問題沒有直接幫助,最後引來矛盾衝突,不能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效果。對孩子的引導也是,只有正向的評價能夠激勵他們向前。
因此,當孩子通過怪獸水池,我們就讚美他“你真的很棒,你自己通過了怪獸水池”,當孩子跨越坑洞,我們就讚美他“哇噢!不得了,你竟然跨越了坑洞”。相較於還沒有行動之前,這確實是一項成就,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就是說出具體優點的正向激勵,既符合事實也接近孩子的視角。
不因善小而不為,激勵也不因孩子只做一點點就不值得一說,當家長看到孩子有一個漂亮的動作,彈了一段清楚的旋律,這就已經值得表揚了,並不存在過分的讚美導致寵壞孩子的疑慮,因為在沒有學習前孩子是不會做的。
如果我們依然習慣在終點不斷的催促孩子,抱怨他怎麼不快點到,為什麼不練習,即使孩子有練習還要繼續批評練習態度不好,這裡不對那裡太少,這樣的負向批評,只會把孩子推向放棄的道路。

那麼家長要說些什麼呢?評價可以用這樣的對話:

“哇!這首歌我聽出來了,是王老先生有塊地。”(孩子的姿勢還不標準,但能彈出旋律,就選擇這一項事實讚揚他)

“藍色薰衣草雙手一起彈,聽起來更好聽了”(彈起來斷斷續續不順暢,但今天彈出了左手,就選擇這一項事實讚揚他)

“這首古代舞曲的節奏,聽了我也想跟著跳起來!”(只彈幾個小節,但是彈出節奏感,就選擇這一項事實讚揚他)

即使真的不理想,也要這麼說:
“你彈的機器人,聽起來像是摔了跟頭,你要怎麼讓機器人站起來好好的走路?”(針對表演說出事實與感受,表達正向的期待)

你彈的是哪一首歌,我怎麼聽不出來?”(表達自己的感覺,不用負向評價)

看完以上的對話,我想家長或許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發表意見或評價,除了舉出具體內容,家長還必須自己一同參與瞭解,如果知道孩子正在彈什麼歌曲,孩子感受到真正的重視,至少不敢蒙混過關。能說得出歌名,還會哼個一兩句,這是做為粉絲基本的品格。

態度決定成敗
要有敬重的態度。發自內心的表達,誠心的讚美,和藹的臉色。孩子剛開始拒絕不必太介意。要讓一個6歲的孩子聽懂一件事,要重複說7次才夠,我們要孩子感受讚美帶給他的影響,當然不可能1次就見效。
家長會覺得,孩子不認真,他明明都沒有練習,或者有練習但是態度隨便,我為什麼要討好他?
這又回到視角的差異這件事。
我們心目中“認真”的標準,孩子是不懂的,而且現在環境改變了,目的也有很大的變化,我們認知的標準對他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對孩子有意義的學習是啟發感覺與能力,激發他學習與探索的動力,由此得到的美好成功經驗,而不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練習相同的動作。凡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相同的動作”的勞動,以後肯定會被機器人取代,現在的孩子生下來就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的標準是要求孩子“每天規律的重複練習,直到熟練為止”(這肯定是家長心中的標準答案),很不幸你可能永遠不會成功,孩子自己知道以後這事情沒用,他們也懶得去做。

所以大人們請認清現實,接受並且改變自己的心態吧!

當你建立了正向的心態,才能傳遞正向的動力。反過來說,心裡漫不經心沒有投入關注,只是嘴巴一直指責與抱怨,這不會帶來改變,孩子當然漫不經心的回應。
那麼哪些態度與神情是具有正向鼓勵效果?

誠懇,愉悅,溫暖,期待,驚歎,發現秘密,尋求挑戰,都具有正向鼓勵的態度。

如果我帶著一種期待的眼神與驚歎的口氣,這樣跟學生說:“上次彈的搖滾歌很好聽,今天你能不能再表演一次,我來錄影”。最多說上4-5次,沒有學生一直拒絕到底的。但換作權威的態度命令學生:“你再彈一次搖滾歌,我把你錄起來!”孩子的心理不知道你的意圖,他會想到的是:你不就是想要錄下我的缺點,然後用來批評我?因此孩子就準備搞怪或是拖拖拉拉,甚至根本不彈。

表情、聲調與肢體動作會透露出大人的心態,當孩子察覺你的態度不友善,或是敷衍、煩躁,他們就會在心理上開始防衛,然後拒絕合作。所以請記得從心底發出誠懇、愉悅、溫暖的態度,並且運用眼神、臉色與聲調上適當的表現出來。

孩子拒絕怎麼辦?
孩子不願意或不習慣在別人面前彈琴,多半是心理的因素,有可能害羞、沒有自信,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表現好,害怕表現不好招致責駡等等。如果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他們是不會拒絕的。換言之,孩子堅持不做就可能有什麼部分是他難以做到的。
排除做不到的部分之後,要解開心裡的結,平常就要給他們正向激勵。當孩子累積了各方面的肯定,加上大人愉悅誠懇的言語,自然就有勇氣去表現。
親子關係長期處於緊張,也會讓這件事的改變比較困難。然而想要解決別無他法,只有在平常給他們正向激勵,才能化解互相的不信任。

音樂本來就是要帶給人們身心的快樂與心靈的淨化,在這個目標底下,學習音樂必須在愉悅的心情與成就感的體驗中才能成功,家長要扮演學習過程中的助力,基本態度與方法必須正確把握。改變自己的心態學習正向激勵,當你看到有一天孩子眼神專注的彈奏著樂器,這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