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

書摘:心態致勝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撰文:劉佳傑

對於孩子的教養與人生的成長過程,需要不斷的突破與挑戰讓孩子和自己變得更強大。但是路途中,卻有一些障礙總是阻擋在前限制了發展,這往往是存在於內心無形而不被察覺的,本書就將從橫跨三十年的心理學研究告訴大家,心態Mindset(或稱心智)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心態致勝(簡體:看見成長的自己),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卡蘿德威克女士Carol Dweck 2006出版的一本書。書中最重要的觀念是,成長型心態導向成功,保持成長型心態才能維持成功,如果堅持僵固型心態,即使開始獲得成功,也不能長久持續。

成長型心態與僵固型心態的養成
觀察成功的人,我們發現具成功特質的人,在遇到失敗(困難)的時候,會;檢視自己的不足→尋求改變(成長)的方法(學習)→重新接受挑戰→出現進步(或成功)→發現挑戰的樂趣→喜歡再次或尋找新的挑戰。這些“過程”都關係到最後的結果──成功,因此德威克強調對於孩子的教養或人際的互動上,從這些過程中找出正面行為加以讚美與激勵,接受訊息的人會逐漸注意到行為過程的意義,進而養成成長型心態。
但是如果我們直接對於天賦才能加以讚美,或是將挫折失敗歸咎於天賦才能不足,會容易使對方產生“這就是我的能力,我最好保持現狀才能繼續獲得讚美”,或是“這就是我的能力,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有所進步”的想法,於是不願意學習新事物和接受挑戰,因而逐漸形成僵固型心態。

進一步了解本書內容,可以參考先前讀者整理的心得:


成長型心態在音樂教學的助益
本書中援引許多案例探討兩種心態的差異,不只在學習、工作,包括家庭與人際關係各方面都會產生影響。在教育工作上經過一段時間顯示出效益之後,音樂的教學上也有專家與老師採用了培養成長型心態的想法,用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
培養成長型心態主要的策略是正向激勵。然而只有讚揚還不足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更進一步必須正確的選擇讚揚的內容,才能達到老師教學的目的。以下是三個重點:

讚揚過程
讚揚孩子的說法會決定他們下一步的思想與行為。書中不斷的提醒讚美孩子有才,只會讓孩子盡力維持現況不願突破,只有讚美他們的努力過程,並且指出努力使結果發生改變,孩子才會意識到過程中努力的重要,以及努力可讓自己以變提升。
如果老師要讚揚學生的表現,必須找出學生努力的過程關鍵。例如:
1.老師:今天這首歌曲彈的很好,練習的時候你一定發現到這個小節琶音不容易連起來,而你克服了他。(老師注意了過程)
2.老師:剛剛你彈3次都對了,你有沒有發現慢下來就變容易了,很棒,你做到了(慢慢彈)
學生聽到老師指出的過程,會加深這個過程的印象,經過幾次反覆的強調,便可逐漸建立練習的方式。
我們往往認為孩子完成一件事以後,對於過程應該有所認識,但這可能只是我們自己的期望,孩子不一定能自動發掘突破的關鍵,老師的帶領在教學上還是相當重要的。

讚揚正向的行為
兒童的行為有這樣的情形:
★孩子發覺他所做的某一個行為被注意了,就會對這個行為留下印象,並且喜歡去做。
★孩子聽到他所做的某一個行為被稱讚了,就會對這個行為留下印象,並且喜歡去做。
我們把場景轉換到課堂上,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老師:你為什麼一直動來動去?好好坐不可以嗎? (老師注意了負面行為)
學生:(嘿嘿,這麼做真的有趣嗎?老師怎麼這麼喜歡關注呢?)
如果老師持續關注意負面行為,不斷加以指責,可以想像接下來的課堂裡,孩子將遵循老師的關心繼續做這些動作,甚至翻新花樣。
我們換個方式,引導他們進入新的狀態:
老師:你仔細聽我彈的聲音,等下換你把他彈出來。 (老師引導)
接著稱讚其中某種行為/態度。(老師注意的行為,孩子會跟著繼續做這些動作)
老師:你彈對了,你專心的聽完就彈對了,很棒!
學生:(哦,真的嗎?專心是這樣的?有這麼好嗎?我再做一次看看)
因此教學時要避免負面語言,或是在負面事情上表示意見。正向鼓勵才會引導孩子注意這件事,並且往好的方向前進。對於老師或家長來說都是容易忽略的一點。

另外,找出讚揚的目標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就是引導學生朝著你要的方向前進。簡單的說,你想要學生做什麼,就在讚揚他這件事,哪怕他還沒做。例如你希望學生速度加快,就在速度的這件事情上找個說法稱讚他,你希望表現力更豐富,就在表情的這件事情上找個說法稱讚他。
老師必須在前方找到正確的點來加以讚揚,學生才會遵循這個路線到達老師的目標。

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許多老師與家長都傾向關注孩子到底有多少音樂天賦,以教育的角度,如何啟發並提升孩子的音樂能力才是重點。天生的才能對於音樂學習的影響,主要差別在學習速度的快慢,成長型心態相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不論你的才能是高是低,經過有效的鍛鍊之後,即使看不見的大腦神經功能都會得到成長,而“得到成長”正是教育的目的與價值。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前進。
這個觀念說出來很容易,聽懂也不難,困難在於孩子個體的巨大差異性往往被忽略了。以旋律認知的能力來說,啟蒙階段有的孩子可以直接在樂器上學習旋律,但是有的孩子卻需要從節奏、體感動作開始帶動,等到對聲音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才進入旋律彈奏,時間的落差可能會達到6-12個月甚至更久,這就是個體差異。老師必須正視與掌握個體差異的存在情況,就像園丁了解各種植物種子發芽的時間,如果分不清種子的種類,以為10天半個月不發芽是種子壞了而放棄栽培,就永遠看不到大樹的成長了。如果孩子沒有被啟發,他的能力將從此埋沒,做為老師者必須謹慎以對。

0 意見:

張貼留言